在法律圈里摸爬滚打这些年,我接手的案子多得数不过来,但2024年那起刑事辩护的经历,总让我觉得像一场硬仗,既烧脑又揪心。主角是个叫老宋的男人,40多岁,跑出租车的司机,平时话不多,却因为一次未接电话,卷进了一桩抢劫案的漩涡。这故事里有生活的苦涩,也有法律的冷峻,读来让人既感慨又松口气。
开端:电话的阴影
老宋开了十几年出租车,风里雨里,攒了点钱养家。那天是2024年夏天的一个深夜,他刚送完最后一单乘客,准备回家睡觉。手机响了一声,是个陌生号码,他瞅了一眼,没接就关了机。可第二天一早,警察敲开他家门,说他涉嫌抢劫,证据是那通未接电话——被害人报案,说抢劫犯用这个号码联系过同伙,而号码的主人,正是老宋。
老宋懵了,跟警察喊冤:“我没抢人,那电话我都没接!”可证据摆在那儿:通话记录显示,案发前半小时,那个号码打过他的手机,虽然没接通,但警方认定他是“接应者”。被害人描述,抢劫犯逃跑时跳上一辆出租车,老宋的车牌和时间对得上。《刑法》第263条规定,抢劫罪可判三年以上有期徒刑,若有同伙,分工协作更重。警察当场把他带走。
危机:从司机到被告
老宋被拘留时,满脸疲惫。他家属找到我,递上一份拘留通知书,急得直抹泪:“他老实巴交,怎么会抢人?”我翻卷宗,心里直犯嘀咕。证据链看着挺硬:电话记录、车牌吻合、还有被害人的指认。可老宋在会见时告诉我,那晚他送完客就回家了,压根没接过电话,更别说抢劫。
我问他:“那号码你认识吗?”他摇头,说可能是拉客时谁记错了。我再问:“没接电话怎么成证据?”他苦笑:“警察说我不接就是心虚。”这理由听着牵强,可法律不认“牵强”,只看事实。我接下这案子,心里清楚,这场辩护得从头挖真相。
交锋:证据的博弈
我先从那通电话查起。移动公司记录显示,那个号码是个临时卡,案发后就停用了,跟老宋没任何关联。我又调了他的行车记录,那晚他送客的路线和抢劫现场隔了十公里,时间也对不上。可警方咬定,那通未接电话是“联络信号”,老宋是同伙。
我跑去案发现场附近,找到一个路边摊老板,他说那晚见过一辆出租车,但车牌号和老宋的不一样。我还联系了老宋的最后一个乘客,他证明下车时老宋还在抱怨车费少,不像要去抢劫的样子。我把这些拼起来,证明老宋只是个被牵连的倒霉蛋。可检察院不松口,说他“未接电话”可能是故意掩饰,动机可疑。
庭审那天,法庭里气氛紧得像要炸。检察官拿出一堆通话日志,质问老宋:“半夜陌生电话,你为什么不接?”老宋涨红了脸:“我累了,懒得理!”我当庭递上行车记录和证人证词,反问:“我当事人跑了一天车,哪来的精力抢劫?”我还请了个技术专家,证明那张临时卡的信号塔离老宋家十万八千里。
高潮:真相的曙光
关键时刻,警方抓到一个嫌疑人,供认抢劫是他和另一个同伙干的,电话是随便拨的,碰巧打到老宋手机上。法庭上,这供词像根救命稻草。法官听完,皱着眉宣布休庭。几天后,判决下来:老宋无罪释放,主犯另案处理。
老宋走出法庭那天,天刚亮,他站在门口,眯着眼看太阳,低声说:“我还以为这辈子完了。”家属拉着我道谢,我摆摆手,说这是证据说话,不是我的功劳。
尾声:生活的偶然与法律的公道
老宋后来还是开出租,听说每次接陌生电话,都多留个心眼。我想起这案子,总觉得刑事辩护像在迷雾里找路,那通未接的电话,像个无形的钩子,差点把老宋钓进牢里。法律是严肃的,抢劫罪得有“共同故意”,可现实里,一个普通人,可能就因为一次没接电话,撞上它的硬边。
这故事没英雄,只有个老实司机,在生活的缝隙里,靠着点运气和真相,逃过了一劫。我做律师这些年,最怕的是证据埋没,最庆幸的是帮对了人。老宋还在跑车,听说每次下班,都早点回家,怕再碰上什么莫名其妙的麻烦。